关于与父母的情结,再赘述几句:
一个人成年之后,总是觉得无法达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未曾使用我们自体-客体所喜欢的那种共情回应方式予以恰如其分的对待。与其说是要得到外在的赞美,不如说是那个小孩一直都在渴盼母亲的共情。
当你开始理解他们
当你了解这些,懂得倾听生命受伤的这一部分,同时一定会有怨恨升起:为什么他们不是那个"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我就要受这样的对待?
然而当你有更多的探索,理解父母生活于怎样的时代,他们有着怎样的心酸经历,来自于怎样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他们当时在面对怎样的生活。当你开始理解他们(理解那段生活),你的那部分"恨",便会褪去很多颜色。
你开始能够接纳。你开始有力量去理解关于你的过去。你不需要用脑袋拼命地叫自己去潜抑,或者在意识层面逼迫自己感恩生活。

韩非:如果我们打算去毁掉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
韩非:此外,如果我们要走向成熟,也必须要从潜意识里把那份藉由无意识防御机制的“化装”与隔离的“爱,恨,屈辱感”逼出来,而后防御机制才会退去幼稚性成分,而后一些东西自然会消失或改变。
韩非: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精准定义你是谁,只要我们充分释放了爱,恨,屈辱感。
妈妈:我很爱你,但我绝对不会再使用早年你所制造出来的糟糕互动环境的方式来爱你,我不打算再依靠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忠诚”。我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依靠特殊的系统心理调节的智慧把自己早年对你的所有未能充分表达的爱、恨、屈辱感提取出来。(隐喻表达)
从出生开始,我们生之本能中的【爱、恨、屈辱感】一直傻愣愣的从幼年被压抑到成年,这就是大部分人格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根之一。通过阅读韩非谈焦虑症疗愈与父母的情结—《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成熟》推荐Ⅲ这篇文章,希望能为你指引方向,找寻更适合自己的方法。你学会了吗?欢迎给老师留言!
相关阅读:韩非谈焦虑症强迫症怎么治—心理冲突变形背后的心路历程Ⅲ
韩非谈焦虑症病因”冲突艺术”背后的”力比多”精神动力学Ⅳ
原创文章,作者韩非,如需转发,请务必在文章显著位置注明来源。
相关教学
Premium 全方位视频课程
- 全网第一个实证三年后严谨录制自助体系
- 快刀斩乱麻-釜底抽薪
- 完善森田疗法与正念疗法的漏洞
- 剥离9大维持加重症状的因子
- 1000分钟知识版权
- 不保留核心技术
- 非短视频常识小儿科
- 约500分钟侧重于预防反弹
1 对 1 个案辅导
- 如遇深层诉求可一对一强化疏导
- 有问必答模式+快速互动模式
- 精神动力学+新认知行为+聚焦学派
- 采取间隔一天完善一个细节漏洞的频率
- 小疗程资费低于同业标准
- 神经元镜像陪伴积极修正人格创伤
- 认证专业咨询师解答
- 果断快速缓解
俄国心理学家杜斯妥也夫斯基说过一句话:
“我只害怕一件事情,我怕我不值得自己所受的苦。”
美国心理学家法兰克尔也写过:
"活着就是要受苦,受苦是要找到受苦的意义。"
“ 心灵修复的过程它没有快速之捷径,唯有螺旋之曲径,但在曲径中只要拥有一定的正见基础,又会带来快速的精进。“
相关教学
核心课程
课程试看